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圖說:佛光山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舉辦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。 圖/南華大學提供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多元視角探索人間佛教
2025-05-02
佛光山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、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、3日舉辦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,以「四場講座.四重視野」為主軸,從經典到田野,從歷史到未來,全面探討人間佛教的理論發展與當代表現,期望從多元視角中,重新定位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。
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在南華大學成均館舉行,邀請國內大專校院具深厚學術造詣的教授學者擔任講座主講人,從歷史、經典、實踐、田野等「四重視野」為主軸,分享研究成果與專業洞見,藉由激盪思辨交會,拓展學術視野。
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致詞表示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畢生著作《星雲大師全集》4000多萬字,佛光山最近從這4000多萬字中,有系統性地加以分類、歸納大師思想內容,出了一套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共3冊,將於5月10日舉行新書發表會。
他說,在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新書出版前夕召開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別具意義。這3冊書是以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提出的「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十大貢獻」作為編輯方向與原則,南華大學作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十大貢獻中「教育事業」的一環,將持續秉持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。
高俊雄指出,由星雲大師作詞的《南華大學校歌》,內容提及南華大學是「五育並重的學堂、探求真理的殿堂 」,也是「三好莊嚴的淨邦、安身立命的道場」,這不僅是大師所期待、所希望的教育理想,也是人間佛教的教育實踐方向。
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覺明法師指出,星雲大師一生倡導人間佛教,佛教來到當代,不只是理論的實踐,還要落實在人間,因此工作坊邀請13位學者,藉由跨領域的理論建構與經驗交流,共同擘劃人間佛教的多元實踐路徑,為未來宗教研究與教育奠定更堅實的基礎。
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表示,佛教來到當代,特別強調「人間」,希望透過這次工作坊,能更深入了解當代人間佛教的起源、興起,以及大時代的背景、時代性等,透過各種視角,共同思考人間佛教如何在現代性條件下,重新詮釋佛教的宗教精神,以及它對當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。
南華大學榮譽教授兼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慧開法師,以「佛教弘傳所必然面臨的時代挑戰:從『十事非法』之爭議談起」。他說,從現代社會的觀點來檢視「十事」(角鹽淨、二指淨、他聚落淨、住處淨、贊同淨、所習淨、不攢搖淨、飲闍樓凝淨、無緣坐具淨、金銀淨),就可以發現其內容均未涉及根本大戒,而是反映僧團日常生活之所需。
慧開法師指出,佛教的持續發展與弘傳,必須因應時代的演進、社會的變遷與眾生的需求,否則就會被時代與社會所淘汰,他並引《異部宗輪論》所述,「根本上座部」因不願與「說一切有部」為伍,而遷居雪山,更名為「雪山部」,從此未有任何發展;反觀「說一切有部」由於活動力充沛,因而不斷發展,甚至繁衍出其他部派,可謂多子多孫。
他說,星雲大師對照佛教的今昔,曾慨嘆佛教退守到出世的清修,失去了入世的精神;退守到山林的遁世,失去對信眾的服務;退守到玄妙的空談,失去了對佛化事業的實踐;退守到消極的講說,失去了積極奮鬥的真義。為了讓現代社會大眾如實了解佛陀本懷,就須要有現代的理解與詮釋,這也就是星雲大師畢生弘揚人間佛教的苦心。
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在南華大學成均館舉行,邀請國內大專校院具深厚學術造詣的教授學者擔任講座主講人,從歷史、經典、實踐、田野等「四重視野」為主軸,分享研究成果與專業洞見,藉由激盪思辨交會,拓展學術視野。
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致詞表示,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畢生著作《星雲大師全集》4000多萬字,佛光山最近從這4000多萬字中,有系統性地加以分類、歸納大師思想內容,出了一套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共3冊,將於5月10日舉行新書發表會。
他說,在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》新書出版前夕召開「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」別具意義。這3冊書是以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提出的「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十大貢獻」作為編輯方向與原則,南華大學作為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十大貢獻中「教育事業」的一環,將持續秉持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。
高俊雄指出,由星雲大師作詞的《南華大學校歌》,內容提及南華大學是「五育並重的學堂、探求真理的殿堂 」,也是「三好莊嚴的淨邦、安身立命的道場」,這不僅是大師所期待、所希望的教育理想,也是人間佛教的教育實踐方向。
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覺明法師指出,星雲大師一生倡導人間佛教,佛教來到當代,不只是理論的實踐,還要落實在人間,因此工作坊邀請13位學者,藉由跨領域的理論建構與經驗交流,共同擘劃人間佛教的多元實踐路徑,為未來宗教研究與教育奠定更堅實的基礎。
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表示,佛教來到當代,特別強調「人間」,希望透過這次工作坊,能更深入了解當代人間佛教的起源、興起,以及大時代的背景、時代性等,透過各種視角,共同思考人間佛教如何在現代性條件下,重新詮釋佛教的宗教精神,以及它對當代社會的意義與價值。
南華大學榮譽教授兼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慧開法師,以「佛教弘傳所必然面臨的時代挑戰:從『十事非法』之爭議談起」。他說,從現代社會的觀點來檢視「十事」(角鹽淨、二指淨、他聚落淨、住處淨、贊同淨、所習淨、不攢搖淨、飲闍樓凝淨、無緣坐具淨、金銀淨),就可以發現其內容均未涉及根本大戒,而是反映僧團日常生活之所需。
慧開法師指出,佛教的持續發展與弘傳,必須因應時代的演進、社會的變遷與眾生的需求,否則就會被時代與社會所淘汰,他並引《異部宗輪論》所述,「根本上座部」因不願與「說一切有部」為伍,而遷居雪山,更名為「雪山部」,從此未有任何發展;反觀「說一切有部」由於活動力充沛,因而不斷發展,甚至繁衍出其他部派,可謂多子多孫。
他說,星雲大師對照佛教的今昔,曾慨嘆佛教退守到出世的清修,失去了入世的精神;退守到山林的遁世,失去對信眾的服務;退守到玄妙的空談,失去了對佛化事業的實踐;退守到消極的講說,失去了積極奮鬥的真義。為了讓現代社會大眾如實了解佛陀本懷,就須要有現代的理解與詮釋,這也就是星雲大師畢生弘揚人間佛教的苦心。
最新消息
心保和尚關懷怡朗佛光緣 勉勵不忘初心共成佛道
2025-11-19雪梨三好四給二手市集 推動佛教環保惜福理念
2025-11-19佛光山西澳中華學校年度成果展 再創華語教學亮點
2025-11-19般若之旅安頓身心 南天寺三日禪為東西方學員注入正念
2025-11-19北美印地安喬克托全球帕瓦節 佛光山是唯一受邀佛教團體
2025-11-19中國大陸僧信訪問團 參訪萬年寺
2025-11-19紐約幼童軍社區行動 清掃逾2百袋落葉
2025-11-19守護星雲人間音緣音樂會 以樂音傳遞真善美
2025-11-19巴西華僑運動會 逾2千華僑延續使命接力傳承
2025-11-192025第十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宜興開幕
2025-11-19
相
關
消
息







